51美术网讯:“我要设计一个怎样的迷宫,才能囚禁住恶魔呢?我的迷宫路线要怎么样才能迷惑住别人?我的迷宫要不要鲜艳的色彩?形状像一条鱼、一座房子、一只小兔子、一颗爱心,或者什么都不是……”在广东美术馆的活动室里,公共教育课《我的小迷宫》正在举行,这些五六岁的小朋友一边思索着如何设计自己的迷宫,一边用小手在各色丙烯颜料中选来选去,他们一会抓着铅笔、一会儿握着油画笔,不停地在调色盘、小水桶、抹布间忙活着。
这是全国美术馆暑期公共教育活动中的一幕。让少年儿童假期走进美术馆,享受文化艺术熏陶已成为我国多数美术馆的常设教育项目之一,从最初简单地组织中小学生“看展”“画画”“听课”,到现在举办各种形式与内容的体验活动,国内美术馆在公共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上已有了很大改变。这个夏天,你去美术馆了吗? 课程设计与体验形式之变
“跨界”是今年美术馆暑期公共教育中的最大特色。如中国美术馆开展了“小舞台·大梦想——绘出多彩中国梦”“造型总动员——趣味美术夏令营”和“童心画世界——趣味美术夏令营”三大系列7场跨界活动,他们以美术知识为主体,采用美术与书法、戏剧、音乐等领域相结合的主题式课程,融入艺术鉴赏、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内容,既引导儿童去观看艺术作品,置身于一种艺术氛围当中,又引导他们亲自体验绘画、书法、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轻松、快乐、向上的氛围。”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说。
从7月5日至8月31日,浙江美术馆的“暑期儿童艺术工作坊”也推出了50场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彩陶泥王国——潘多拉魔盒”“与大师一起玩艺术——马蒂斯的秘密花园”“会跳舞的小毛笔——虾兵蟹将(写意初探)”等,既有绘画的专业技能课程,又有彩陶、剪纸、拼布、涂鸦等综合课程,不仅内容极具吸引力,寓教于乐的各种游戏环节也增加了孩子们的乐趣。
广东美术馆少儿培训中心还开设了一系列以“X”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他们通过“寻找X能量”“迷宫”等各种专场活动,不单使孩子们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色彩、临摹、构图等基础知识,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于“X”的想象。而天津美术馆策划的“夏令营”和“艺术体验活动”不仅开展了一系列色彩基础理论课程、参观活动、讲解训练和少儿多角度的创作体验,还推出了趣味书法、国画艺术探寻、创意油画等内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应该只是美术体验,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体验,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将中国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融入公共教育。”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说,“公共教育课程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成效,也直接体现着美术馆的水平。”
借力社会资源 弥补教育力量不足
“跨界”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设计上的学科跨界,还包括美术馆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的跨界等。
编制少、人员缺是目前很多美术馆面临的难题,在此种情形下,美术馆似乎很难形成大规模、长时间、成系列、持续性的公共教育活动,但今年一些美术馆在挖掘人才、综合教育资源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如浙江美术馆专门招募了10名儿童教育志愿者担任“工作坊”的儿童教育专员,他们中既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小学美术教师、专门从事残障儿童教育研究的爱心人士,还有年过半百的手工达人。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志愿者的作用,浙江美术馆还特别邀请了旅居美国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波先期为志愿者们讲解《国外美术馆公共教育介绍》,详细介绍了外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这些国外美术馆开展的活动项目不仅让志愿者大开眼界,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很受启发,对于我们拓宽活动策划思路很有帮助。”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李雯说。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也是中国美术馆解决师资难题的法宝之一。“我们在美术馆志愿者中组建了一支教育团队,其中既有雕塑家、书法家,又有音乐家、演员,还有北京市美术骨干教师和大学教师等,他们都有相关的教育经验,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我们会对他们进行多种方式的培养和指导,包括熟悉美术馆的藏品、了解美术馆的教育理念等,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 庞桂馨说,除此之外,中国美术馆还联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花旦工作室等艺术机构开展了多种活动,在拓宽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尝试。如组织小朋友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观看经典话剧《小王子》,之后邀请《小王子》中 “飞行员”的扮演者杨成在美术馆与小朋友现场互动,共同挥动画笔;邀请美术馆志愿者与花旦工作室进行以“拔萝卜”为主题的讲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的美术体验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联合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教育课程等。“美术馆的资源毕竟有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有所欠缺,因此,挖掘教育资源、拓展渠道以弥补教育力量不足是美术馆解决问题的重点。” 庞桂馨说。
与博物馆不同,我国的美术馆由于大多没有固定陈列,因此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个展览进行长期的研究、探索,进而开发出一系列公共教育课程,因此,受制于展期影响,公共教育的策划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何在有限的展览时间内开展良好的教育活动,突破惯常的看画、临摹等形式,这也是美术馆需要突破的瓶颈。同时,美术馆若能充分利用藏品资源,结合藏品设计课程,减少对日常展览的依赖度,或许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家长不能“太着急” 艺术教育要有平常心
“着急”似乎是当下社会的普遍情绪。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美术馆、小学生、家长或老师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急”的心态。美术馆由于工作量大、人员少而着急,小学生因为家长的各种要求而着急,家长因为孩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着急,老师又因为学生喜欢的美术不是升学考试项目而着急……种种因素蔓延其中,使美术馆的暑期公共教育也蒙上也一层无奈的色彩。
广东美术馆少儿培训中心在暑期公共教育活动后,专门举办了一场“X——收藏童年系列实验展”,展出了孩子们的创作成果。“小学生们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形式、材料或表达上都非常丰富,从他们的创意中可以感受到少儿对事物观察和表达的独到之处。”广东美术馆少儿培训中心教师黄丽江说,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太着急”了,“他们很少与孩子有效沟通,课程刚一结束便急着将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其他小朋友的进行比较,并很主观地评价孩子哪里画得不好,却不思考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想表达什么”。黄丽江感慨万分地希望,美术馆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开放性课程,在美术意识和思维上给予孩子们科学的培养和训练,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坚持“开放”不受“限制”,家长也应该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做比较。
武汉美术馆在暑期也推出了剪纸、泥塑、绘画、纸艺等22场艺术大餐,总参与人数约2000人次,但大多为7岁以下的儿童,年龄较大的则很少。“由于此次安排的课程要用到针线,为安全起见,将参加活动的儿童年龄限制在9岁以上,但活动现场仍然是5至8岁的儿童构成了参与主体。高年级的孩子都去参加奥数等培训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武汉美术馆无纺布手工制作课教师吕露无奈地说,“虽然我们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竞争机制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学习压力的问题。如此,大龄儿童放在艺术教育上的时间便可想而知。真希望这种情况能有所改观。”天津美术馆的遭遇正好印证了吕露的无奈,他们在暑期公共教育的前期宣传时,没有得到公立小学的支持,“因为升学不考美术,所以老师不太重视。” 卢永琇说。
但也有一些通过多渠道沟通,从而使得暑期公共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案例,他们的经验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暑期活动开课前期,我们除了在网站和报纸上发布活动预告外,还特别与周边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取得联系,介绍工作坊主题和具体课程安排,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热情响应,有10余所学校在其官网和校园内发布、张贴了活动海报,并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活动开始前10天,浙江美术馆每天都接到数十个家长和老师的询问电话,这使得活动还未开课就先‘火’了起来。”浙江美术馆实习生朱珠介绍,许多家长发现平时想让孩子画画时,他们也许还不愿意,可在美术馆上了艺术课后,孩子们常常意犹未尽,不愿离开。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机构参与进来,为孩子提供更多丰富多彩、高质量低门槛的文化活动。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中国文化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艺术生的报考神器:51美术网—美术高考报考指南
-
责任编辑:李涵关键字:今年,暑期,你去美术馆了吗